太空3D打印新突破:月球基地构件原位制造测试成功

2025年9月,太空制造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——中国合肥深空探测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宣布,全球首套“月壤3D打印系统”在模拟月球环境下成功完成原位构件制造测试。该系统通过聚光太阳能将月壤加热至1400℃熔融,结合自主开发的榫卯结构打印工艺,制造出抗压强度达538MPa的“月壤砖”,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地外环境原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建造技术突破。

 

技术突破:从“地球运输”到“月球制造”的范式革新

传统月球基地建设面临两大核心难题:一是地球物资运输成本高昂,每公斤物资运抵月球费用超100万美元;二是月壤成分复杂,含40%-45%二氧化硅、15%-20%氧化铝及铁、钛等金属氧化物,传统建材技术难以直接适配。此次突破性技术通过三方面创新破解困局:

  1. 原位资源转化:利用聚光太阳能阵列将月壤加热至熔融状态,替代传统水泥基粘结剂。测试显示,该工艺可就地取材98%的月壤原料,仅需补充0.5%的氧化镁作为晶核诱导剂。
  2. 结构拓扑优化:借鉴中国传统榫卯工艺,开发出六边形蜂窝拓扑结构构件。MIT团队验证表明,壁厚0.5mm的蜂窝结构可在减轻62%质量的同时,保留83%的承重能力,完美适配月球低重力环境。
  3. 无支撑打印技术:通过动态热场调控与激光功率优化,实现钛合金悬垂结构98%的支撑去除率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开发的微波辅助3D打印系统,成功实现金属-陶瓷梯度复合打印,制造的耐高温喷管在3000℃燃气冲刷下仍保持结构完整性。

技术验证:从实验室到类月环境的跨越

2025年4月至9月,团队在青海冷湖火星营地完成全流程闭环测试:

  • 材料适配性:使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模拟物(CE-5-01Y)进行127次打印试验,最终确定1.5-2kW/mm²的激光功率参数,实现月壤完全熔融且无裂纹产生。
  • 构件性能:打印的2m×1m×0.3m墙体构件经测试,抗压强度达538MPa,超过地球混凝土标准3倍;隔热性能优异,可抵御月球昼夜360℃温差。
  • 系统可靠性:在模拟月尘环境下连续工作720小时,设备磨损率低于0.03mm/h,满足月球基地15年使用寿命要求。

行业影响:重构太空经济生态

该技术突破将引发太空制造领域连锁反应:

  1. 火箭设计革命:SpaceX已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猛禽3发动机,通过拓扑优化将零件数量从2000个减至50个,推力提升至230吨。原位制造技术可进一步减少火箭结构重量15%,降低发射成本40%。
  2. 深空探测加速:欧洲空间局(ESA)计划2026年发射“月球熔炉”实验舱,验证月壤3D打印技术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适应性。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将搭载升级版月壤打砖机,实现月球南极水冰资源开采与基地建设的协同推进。
  3. 太空经济转型:据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2040年太空经济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,其中原位资源利用技术占比超30%。月壤3D打印技术可延伸至火星基地建设,NASA“阿尔忒弥斯”计划已将该技术列为关键路径。

未来挑战:从技术可行到工程实用

尽管取得突破,规模化应用仍需突破三大瓶颈:

  1. 能源供给:当前聚光太阳能系统效率仅23%,需开发核聚变或空间激光供能方案。中国“玲龙一号”小型核反应堆的太空化改造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。
  2. 自动化施工:需研发抗月尘的AI建造机器人。ESA开发的EAC-1系统虽已实现无人值守打印直径3m穹顶结构,但月尘防护仍需突破。
  3. 标准体系:全球尚无月壤建材国际标准,中国已牵头制定《月壤基建筑材料技术规范》,预计2026年通过ISO审议。

从“嫦娥奔月”到“月宫筑城”,3D打印技术正在改写人类太空生存法则。当第一块“中国砖”在月壤上凝结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文明向星辰大海进发的坚实脚印。正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所言:“2030年前,中国航天员将在月球上用中国技术、中国材料、中国设备建造属于全人类的太空家园。”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