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团队用3D打印技术建造混凝土庭院施工周期缩短90%

在传统建筑领域,建造一座混凝土庭院需经历设计、支模、钢筋绑扎、混凝土浇筑、养护、拆模等十余道工序,工期长达数月甚至半年。然而,广州一支跨学科团队近日宣布,其研发的混凝土3D打印技术成功将庭院建造周期压缩至72小时内,较传统工艺缩短90%,且成本降低40%。这一突破不仅颠覆了建筑行业的效率认知,更以“所见即所得”的数字化建造方式,为个性化空间设计开辟了新维度。

一、90%周期压缩的底层逻辑:从“层层分包”到“一键打印”

传统庭院建造依赖大量人工与模板,而广州团队的解决方案核心在于“三维设计-数字建造-智能控制”全链路闭环

  1. 设计即生产
    设计师通过BIM(建筑信息模型)软件完成庭院三维建模,系统自动生成打印路径并模拟力学结构,确保设计可行性。例如,某项目中的曲线廊架、镂空景墙等复杂造型,传统工艺需数周制模,而3D打印直接按数字模型逐层堆积,误差控制在±2毫米内。
  2. 无模板化施工
    团队自主研发的龙门式混凝土3D打印机,配备可调节喷嘴与实时监测系统,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挤出特种混凝土(含纤维增强材料),无需支模即可直接成型。以20平方米的庭院为例,传统支模需5名工人耗时3天,而3D打印仅需1台设备+2名技术人员,12小时内完成主体结构。
  3. 并行作业模式
    传统施工需按“基础-主体-装饰”顺序进行,而3D打印可同步打印结构与装饰层。例如,庭院中的花池与座椅通过双喷嘴技术一体成型,表面直接呈现木纹、石材等纹理,省去后期贴面工序,整体工期从45天压缩至3天。

二、广州为何能率先突破?技术、材料与场景的三重创新

  1. 设备国产化与定制化
    团队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研发的混凝土3D打印机,采用模块化设计,可根据项目规模灵活调整打印幅面(最大支持20米×10米×6米),且设备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60%。其核心的挤出控制系统可适配不同流动性混凝土,解决传统设备易堵头、层间粘结弱等行业痛点。
  2. 特种混凝土材料突破
    针对3D打印对材料流动性、早强性的严苛要求,团队与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合作开发了低收缩、高韧性的纤维增强混凝土。该材料在4小时内即可达到设计强度的70%,满足快速脱模需求,且抗裂性能较普通混凝土提升3倍,使用寿命超50年。
  3. 粤港澳大湾区场景驱动
    广州作为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,为技术落地提供了丰富场景。团队已完成多个示范项目:

    • 私家庭院:为番禺区某别墅定制的3D打印庭院,包含曲线步道、异形花池等复杂结构,工期从2个月缩至3天,成本节省38万元;
    • 公共景观:在南沙自贸区打造的3D打印生态廊架,通过仿生设计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,获2023年世界建筑节(WAF)中国区奖项。

三、效率革命之外:3D打印如何重塑建筑美学?

传统混凝土建筑常因模板限制呈现“方正呆板”的视觉效果,而3D打印技术彻底解放了设计自由度:

  • 参数化设计:通过算法生成流线型、分形等有机形态,使庭院与自然环境更融合。例如,某项目中的“呼吸墙”通过3D打印实现孔隙率梯度变化,兼具采光、通风与装饰功能。
  • 材料表现力:团队研发的彩色混凝土打印技术,可在单层打印中实现渐变、纹理叠加,替代传统石材贴面。以一面20平方米的景墙为例,3D打印成本较大理石干挂降低65%,且无色差、脱落风险。
  • 可持续性升级:打印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可粉碎后重新配比使用,材料浪费率不足5%;结合本地回收骨料(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),进一步降低碳足迹。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