抛光是3D打印件的“美容术”。树脂件常用化学抛光液浸泡,通过酸碱反应溶解表面凸起,20分钟即可让粗糙度从Ra10μm降至Ra1μm以下。金属件则偏爱机械抛光——先用80目砂纸粗磨去除层纹,再换1200目细砂纸精磨,最后用氧化铬抛光膏配合羊毛轮,转速3000rpm下抛出镜面效果。注意控制温度,树脂件超过60℃易变形,金属件过热则可能“烧伤”表面。
染色工艺讲究色入肌理。尼龙件染色需在沸水中进行,染料浓度3%-5%,时间1-2小时,温度95℃以上可让颜色渗透至材料内部,避免“皮面着色”的尴尬。光敏树脂件更简单,直接浸泡在分散染料溶液中,40℃恒温30分钟,就能获得均匀色泽。若追求渐变效果,可用喷笔分层上色——先喷浅蓝底色,待干后遮盖部分区域再喷深蓝,揭开遮盖胶带时,云纹效果自然呈现。
电镀前需脱脂活化,碱液浸泡去油污,酸液蚀刻增附着力。电镀时,镍镀层需控制电流密度2A/dm²,时间20分钟,厚度5-8μm,既保证耐蚀性又避免脆裂。铬镀层则要“薄而韧”,电流密度0.5A/dm²,时间10分钟,镀层0.5μm即可提升硬度3倍。金镀层更娇贵,需先用镍打底,再镀0.1μm金,既显贵气又防氧化。电镀后需钝化处理,重铬酸钾溶液浸泡30秒,可让镀层寿命延长50%。
这些工艺并非孤立存在。抛光后的树脂件若再经染色,颜色会更饱满;电镀前的喷砂处理能增强附着力;UV固化可让染色层更耐候。但需注意,不同材料适配不同工艺——PLA件怕高温,不宜用化学抛光;金属件电镀前必须彻底除锈,否则镀层易剥落。
后处理让冰冷的打印件有了温度,粗糙的表面变得细腻,单调的颜色变得丰富。掌握这些技术要点,不仅能让产品从“能用”变为“好用”,更能从“合格”升为“精美”。毕竟,好的设计需要好的呈现,而好的呈现,往往藏在后处理的细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