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3D打印钛合金微结构实现20万次弯折无损厚度减少30%

在柔性电子、可穿戴设备与生物医用植入物等领域,材料需同时满足高强度、超薄化与极端耐久性三大矛盾需求:智能手机铰链需承受20万次以上弯折而不断裂,心脏支架需在0.1毫米厚度下长期服役,而传统金属加工工艺(如冲压、蚀刻)在减薄材料时,往往导致强度骤降(厚度每减少50%,强度下降30%-50%)或疲劳寿命缩短(弯折1万次后即出现裂纹)。近期,一项基于3D打印的钛合金微结构设计技术取得突破——通过在100微米厚的钛合金(Ti-6Al-4V)中构建仿生晶格结构,使材料在厚度减少30%的同时,弯折寿命突破20万次(行业标准为10万次),且强度保持率超90%,为柔性硬件的轻量化与高可靠设计开辟了新路径。

技术核心:仿生晶格“解锁”金属的柔性基因

传统金属的脆性源于其致密的原子排列——在弯折时,应力集中于晶界或缺陷处,导致裂纹快速扩展。而自然界中的竹子、骨骼等生物材料,通过微米级的孔隙与梯度结构实现了“刚柔并济”:竹子的维管束(刚性纤维)与薄壁细胞(柔性基体)交替排列,使其在保持抗弯强度的同时具备一定韧性;人体骨骼的松质骨部分,由直径100-300微米的杆状骨小梁交织成三维网状结构,在承受压力时通过微变形分散应力,避免断裂。

受此启发,研究团队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(SLM)3D打印技术,在钛合金薄片中构建了双尺度仿生晶格结构

  • 宏观层:设计边长为500微米的菱形单元,单元壁厚仅20微米(相当于头发丝的1/5),形成整体支撑框架;
  • 微观层:在菱形单元的连接节点处,引入直径50微米的球形孔隙,孔隙率控制在30%-50%之间,形成应力缓冲区。

这种结构使钛合金在弯折时呈现“三阶段变形机制”:

  1. 弹性变形阶段(弯折角度<5°):菱形单元整体发生弹性弯曲,应力均匀分布;
  2. 局部塑性变形阶段(5°-15°):应力集中于节点处的球形孔隙周围,钛合金通过孔隙边缘的微滑移释放能量,避免裂纹萌生;
  3. 结构恢复阶段(卸载后):弹性框架与塑性变形区协同作用,使材料恢复初始形状,且无永久性损伤。

实验数据显示,厚度为70微米的3D打印钛合金晶格结构(传统工艺无法加工至该厚度),在弯折半径1毫米的条件下,经20万次循环后仍保持原始强度的92%,而同厚度实心钛合金在5万次弯折后即发生断裂,强度损失达65%。

工艺突破:超薄结构“打印”的精度与缺陷控制

在100微米尺度下构建晶格结构,对3D打印的精度与稳定性提出极致挑战:传统SLM设备的激光光斑直径约50微米,打印20微米厚的单元壁时,易因能量过度集中导致材料熔化过度(形成“球化”缺陷)或能量不足导致未熔合(孔隙率超标)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研究团队开发了动态能量密度调控技术

  • 激光功率自适应调节:根据打印层厚(从底层到顶层逐层递减)与晶格位置(节点处能量需求高于单元壁),实时调整激光功率(范围50-200W),确保每一微米区域的材料完美熔合;
  • 扫描策略优化:采用“螺旋填充+交替扫描”路径,避免热量在局部积累导致变形,同时通过0.01毫米的层间偏移(overlap)增强层间结合强度;
  • 后处理强化:打印完成后,对零件进行热等静压(HIP)处理(1200℃、150MPa、4小时),消除内部残余应力,并将孔隙率从初始的0.5%降至0.01%以下,进一步提升疲劳寿命。

某消费电子企业将该技术应用于折叠屏手机铰链的钛合金转轴,将转轴厚度从传统工艺的0.3毫米减至0.21毫米(减少30%),同时弯折寿命从15万次提升至25万次,使手机在连续折叠3年后仍能保持屏幕平整度误差<0.1毫米(行业标准为0.3毫米),产品良率从65%提升至92%。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