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可降解血管支架在成都获批上市

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国内首款3D打印聚乳酸(PLA)可降解血管支架上市,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。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——通过材料科学、增材制造与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,攻克了传统金属支架“永久留存体内”的临床痛点,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“介入无植入”的全新治疗方案,更预示着全球心血管介入治疗正从“机械支撑”向“生物修复”加速转型。

从“金属囚笼”到“生物桥梁”:可降解支架的革命性跨越

传统金属支架自上世纪90年代应用以来,虽有效解决了血管急性闭塞问题,但其永久留存体内的缺陷日益凸显:长期异物刺激可能引发内膜增生导致再狭窄(发生率约10%-20%),且限制血管正常收缩舒张功能,影响患者远期生活质量。而可降解支架采用聚乳酸等生物可吸收材料,在完成血管支撑使命后(通常6-12个月)逐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最终被人体完全代谢,实现“血管再造”的终极目标。此次获批的3D打印支架,通过精准控制材料降解速率与血管修复周期的同步性,将再狭窄率降至3%以下,较早期可降解支架降低60%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3D打印:解锁个性化血管修复的“密码”

血管的几何形态与力学环境因人而异,传统减材制造的支架难以匹配复杂病变特征。3D打印技术的引入,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关键工具:

  • 结构仿生设计:基于患者CT影像数据构建三维血管模型,通过拓扑优化算法生成与原生血管力学性能匹配的支架结构。例如,在分叉病变处采用“铰链式”连接设计,既保证支撑力又避免应力集中;在弯曲段设计梯度孔隙率,提升局部柔韧性。
  • 功能梯度制造:采用多材料3D打印技术,在支架表面沉积药物(如雷帕霉素)与生物活性涂层(如磷酸钙),实现“支撑-药物释放-内皮化”三重功能协同。实验显示,该支架的药物释放周期可从传统2周延长至3个月,显著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。
  • 微纳结构调控:通过激光选区熔化(SLM)工艺,在支架表面制造出直径5-10μm的微孔阵列,模拟天然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环境。动物实验表明,此类结构可使内皮细胞覆盖率从60%提升至90%,加速血管功能重建。

临床验证: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跨越

该产品历经5年临床试验,覆盖全国20家三甲医院,纳入1200例冠心病患者。结果显示:

  • 安全性:支架植入后30天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仅1.2%,低于金属支架的1.5%;
  • 有效性:术后1年靶病变血管重建率(TLR)为2.8%,显著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5.1%;
  • 长期获益:术后3年随访显示,患者血管弹性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5%,而金属支架组仅为60%,且无晚期血栓形成病例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该支架的3D打印工艺使生产周期缩短至48小时,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%,有望打破高端心血管器械的市场垄断,让更多患者受益。

未来展望:开启“精准医疗+智能制造”新范式

此次获批不仅是单一产品的突破,更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向“创新驱动”转型的坚定步伐。随着4D打印(可变形材料)、生物打印(细胞-材料复合支架)等前沿技术的融合,未来的血管支架将具备动态响应生理环境的能力——例如,根据血压波动自动调整支撑刚度,或搭载传感器实时监测血管健康状态。而3D打印的柔性生产特性,也将推动心血管介入治疗向“一人一策”的个性化模式演进,为全球1.2亿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安全、更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
滚动至顶部